杂谈+平安夜

我是一个复古的人,怀旧的人,就算你是一个路人也能看的出来,现在坐火车只要一部手机,加一个充电宝就能一直玩到站,在这个车厢都是这样的想法的时候,掏出MP3,带上耳机,拿出实体书,仿佛又回到了绿皮车时代。这是需要莫大的勇气的。

文艺风赏还是高中的时候发现的杂志,那时候觉得这本杂志清新脱俗,比那些故事会什么的高大上多了,大一的时候买过三本,在如今,她不在以月刊的形势,而是变成了一本书,初期目标是一年四本,看来传统书刊真的快要被现代科技给取缔了,我还喜欢一张一张翻过去的质感,可惜还是懒,买的三体现在还没翻完一本。

翻开第一篇文章,地点,人物,事情,结束。嗯?结束?作者想告诉读者什么啊?这只是普通的叙事啊?翻过去,再看一遍,额大概是这个意思吧?思来想去,我开始怀疑是我的文化水平低了吗?后来,终于反应过来,为什么非要悟出什么啊?只要单纯的去享受这个故事,就足够了。

平安夜,可以说是一个商业意义大于节日意义的节日,曾今为了这个节日准备了很久,包了许多苹果去送人,当时看似光辉的事现在看来很可笑,送了许多人,现在还联系的寥寥无几,不过只要有人还记得我,就足够了。

这天,我把高中的组长约了出来,跟她的“情仇”可不是一点两点:坐过前后位,坐过同位,当过我组长,陪她打过针,惹她不止生一次气,到大学了也挨得挺近,怎么说都很巧吧。以前做什么事情都不在乎,现在很珍惜世界线的每一次变动。

我们讨论了一个“高度”的话题,我说,我在我这破学校上了两年,跟你们这些本科大学的话题面已经搭不上了,听到你们讨论一些事情时就觉得自己插不上话,思维没那么广,感觉自己就是个俗人。组长说一山更比一山高,她也在和更高层次的人谈话中觉得自己有些追不上。其实谈天说地,不是说一定要达到智者的高度,有自己的见解,在泛泛中有那么一点小不同,不过于庸俗,这才是一种常态吧。

之后我们去看了一场电影,冯小刚导演的《芳华》,之前我是一点也没听说过,第一印象还因为讲老上海的故事,没想到是爸妈那个年代的故事,对于故事情节,第一次看的时候没多深刻,我在意的是它的背景,70年代,毛主席标语,红歌,军装,文革,自卫反击战,对我们这些新时代的年轻人,学过,没经历过,不懂,看完这部电影,就对爸妈那个年代理解了,再说故事,何小萍在家里受排挤,以为到了文工团就会不一样,结果还是一样,除了刘峰,别人都在欺负她,再到上前线,精神恍惚,再到月下独舞,这里我看哭了,或多或少,看到了一点自己初中时的影子,所以高中的时候我就把自己设定成一个社交广泛,天不怕地不怕的形象,不过高三最后发现其实差不多,并没有成为真正的”社会人“哎,高的笑点,低的泪点的成年人啊/

玩了一整天,平安夜就这么开心的度过了,不知道下次再见面会是什么时候,只是希望我在乎的人能够好好的。

 

 

 

为了大一的梦想,继续。

2个评论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